|
茶皂素對對蝦及沙蠶的毒性影響Ⅰ.茶皂素對對蝦及沙蠶的毒性影響 朱全芬1 夏春華1 朱伯榮1 梁亞全2 孫修濤2 唐麗萍1 (1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,杭州) (2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,青島)
摘 要 有害魚類的危害,是影響人工養殖對蝦產量的主要因數。為尋找一種專門供我國水產養殖的定型“清池劑”,特對茶皂素的魚毒活性進行了研究。試驗結果表明,對蝦對茶皂素具有較高的耐受力,在不加人為充氣的自然條件下,茶皂素的使用安全濃度>10ppm;茶皂素對對蝦的餌料生物——沙蠶具有一定的毒性,其致死濃度>3ppm。在海水中,茶皂素的魚毒活性約在2天內會自行降解至無效。 關鍵詞:茶皂素 魚毒活性 蝦池 對蝦 清池劑 前 言 我國對蝦人工養殖始于1978年,發展很快,至1988年養殖面積已達240萬畝,對蝦總產量為19.9萬噸,居世界人工養殖對蝦的首位。在對蝦養殖中,常遇到蝦池內以及換水時帶入的魚類的危害,從而嚴重影響對蝦的產量。為清除魚害,以往多采用魚藤粉作為對蝦養殖的清池劑,亦有用漂白粉,甚至還有用農藥的,問題不少。值得提出的是,這些藥劑只能用于養殖前而不能用于養殖過程中的清池。到目前為止,我國還沒有一種專門供水產養殖用的定型的“清池劑”,因此,尋找一種比較理想的清池劑已是當務之急。 茶皂素不僅具有表面活性,而且還具有生理活性,魚毒活性就是其一。山田等曾以鳉魚為材料,對茶皂素的魚毒活性進行了研究,證明茶皂素對冷血動物有毒,其毒性與溶血性有關,茶皂素與山茶皂素的溶血指數均為100000。茶籽餅粕在我國有著豐富的資源,很有開發前途,因此,筆者對茶皂素的清池作用的有關基礎和應用技術問題進行了研究。本文報道了茶皂素對對蝦極其餌料生物——沙蠶的毒性試驗結果。 材料與方法 (一) 材料 供試茶皂素:采用脫脂茶籽餅粕,經提取、分離和干燥,制成含量>60%的粉劑。根據使用要求,配制成茶皂素Ⅰ和茶皂素Ⅱ二種型號的清池劑,供試驗篩選用。 供試對蝦(Penaeus Orientalis Kishinoye)(仔蝦)由黃海水產研究所養殖室提供,平均體長2.7厘米(1.9—4.7厘米);沙蠶(Neanthes diversicolor)撈自膠州灣潮間帶淤泥中;供試紋縞鰕虎魚(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 G11)撈自膠州灣潮間帶,平均體長3.2厘米(1.6—7.9厘米)。 (二) 方法 試驗在青島市黃海水產研究所太平角養殖室進行。對蝦采用水產專用的直徑48厘米、高50厘米的環氧樹酯桶飼養。總溶液70升,每個實驗組10尾。水源用經過濾鹽度為比重1.021(25℃)即29.66‰的海水,PH8.0—8.2,水質澄清透明,水溫24—27℃。飼養過程以鮮蛤落肉或干蝦皮作餌料,每天喂2次。飼養方式設10尾合養和單養兩種。后者主要為避免蝦間蠶食和誤傷。單養的方法是:用直徑約1米的環氧樹酯管制成小罐,上下用尼龍網封口,上封口是活動的,可以放蝦、喂料,10個罐放入一個大桶中。 試驗分兩部分:第一部分設0、5、10、20、40、60和80ppm7個濃度處理采用第1種飼養方式觀察兩種型號茶皂素對對蝦的毒性,同時進行充氣與不充氣比較。第2部分為80、100和120ppm濃度比較,采用第2種飼養方式,了解茶皂素對對蝦全致死濃度。持續觀察48小時。測定項目為死亡數、溶氧量(Do)和溶液的PH值變化。 沙蠶試驗采用溶液培養,設0、0.5、1、2、3、5ppm6個處理組,每個處理總溶液50升。為滿足沙蠶喜陰的環境條件,缸底放置卵石數塊,沙蠶棲生于卵石下。每缸放養10尾。持續觀察72小時。 結 論 (一) 茶皂素的濃度與對蝦的毒性的關系 試驗結果表明,對蝦對兩種型號茶皂素均有較高的耐受力(見表1)。在用充氣不斷 氧量的情況下,茶皂素濃度高達80ppm時,對蝦善能生存;在不鼓氣時,在本試驗條件下,茶皂素Ⅰ>60ppm、茶皂素Ⅱ>40ppm時對蝦嚴重死亡。從表2的溶氧量分析結果看,這種死亡的原因主要在于溶液缺氧,因為在鼓氣的情況下水中溶氧量隨茶皂素濃度變化很小,對蝦的死亡也很少,而茶皂素Ⅰ為60、80ppm和茶皂素Ⅱ為40、60、80ppm時的溶氧量已從溶液起始的5.5—5.9毫升/升下降到0.3—0.6毫升/升,故出現了對蝦的大量死亡。 表1 兩種型號茶皂素對對蝦的毒性試驗 Table 1 Toxicities of two forms of tea saponin to prawn ( 單位:死亡數) (Unit:death number)
* 局部氣路故障,未通氣 * * 8死2殘 注:48小時觀察結果 * Unaeration because of the breakdawn of the aerating system * * 8 killed and 2 injured Note: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for 48 hours 表2 不同處理48小時內的溶氧量變化 Table 2 Change of dissolved oxygen content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s within 48 hours (Unit :ml/L)
為尋找在滿足溶氧量前提下,茶皂素對對蝦的全致死濃度,將用藥濃度提高到120ppm,設80、100、120ppm3組處理,經48小時觀察,80與100ppm的是8活2死,120ppm的是5活5死,均未達到全致死。但從生長狀況來看,100與120ppm2組中仔蝦懶動不進食,說明此時已有中毒癥狀。 綜上所述,對蝦對兩種型號茶皂素都有一定的抗毒性作用,即使在不鼓氣的養殖條件下,使用安全濃度亦>10ppm。 (二)茶皂素對沙蠶的毒性試驗 沙蠶又叫海蚯蚓,棲于潮間帶或蝦池底部淤泥中,是對蝦的重要餌料生物。沙蠶在分類上屬環節動物,但它與魚類具有相同之處,其血液中含有血紅細胞。 試驗結果表明,茶皂素對沙蠶有一定的毒性,表3列舉了0、0.5、3、5ppm4個處理組的觀察結果(其中1、2ppm處理與對照組一樣,沒有異常未列入)初步看出茶皂素對沙蠶的致死濃度大于3ppm。試驗中還發現,將中毒死亡的沙蠶喂養魚類及對蝦,未發現有不良的影響。 表3 茶皂素對沙蠶的毒性試驗 Table 3 Toxicity tea saponin to clam worm (單位:存活數,Unit:No. of survival)
* 1條死亡為受傷斷裂者 * * 嚴重中毒,體表開始褪色 * * * 呈透明狀,部分已解體 * 1 die of injury * * Seriouly poisoned and faded * * * Transparent and disintegrated (三)茶皂素毒性的持效性觀察 試驗以對茶皂素毒性敏感性較強的紋縞鰕虎魚為材料,采用放養魚苗的辦法,即投藥后間隔一定時間投放魚苗。茶皂素Ⅰ設0.5、1、2、3和5ppm和茶皂素Ⅱ設0.7、0.8、1和5ppm等9種不同濃度處理,持續5天,每天放魚。結果表明,兩種型號茶皂素在5ppm以內時,在投藥后的第2天(即24小時左右),均存在有毒性,但到40小時以后,毒性已下降至不再引起魚中毒死亡,即說明茶皂素的魚毒活性在自然環境中能自行降解,這在使用安全行性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。 討 論 在不鼓氣條件下,對蝦放養48小時后,當茶皂素Ⅰ超過40ppm、茶皂素Ⅱ大于60ppm、溶氧量降至1.3毫升/升以下時,出現了對蝦的嚴重死亡,而在鼓氣的條件下死亡則很少,說明死亡原因不完全是茶皂素毒性所致,而主要是水中缺氧之故。水中溶氧量低于1.3毫升/升時影響對蝦生存的這一結果,與日本今井丈夫試驗結果一致。 水中溶氧量降低的原因,其一是對蝦生長中耗氧所致,如對照組 48小時后水中溶氧量從5.8毫升/升下降致4.6毫升/升;其二溶氧量是隨茶皂素濃度的提高而下降的(表2),這從兩種型號茶皂素100ppm水溶液放置過程中溶氧量的變化測定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:對照組經32小時其溶氧量僅從7.1毫升/升,而處理組的溶氧量則從7.3毫升/升下降2.5—3.3毫升/升。但從表2看出,茶皂素的這種作用在10ppm以內并不明顯,雖有對蝦養殖,經48小時其溶氧量仍能保持3—3.3毫升/升。因此,在進行高濃度試驗時,應注意保持水中有一定的溶氧量。 至于茶皂素溶液毒性降解的原因,可能與海水的酸堿度有關。從測定記錄來看(表4),海水pH值在8.0左右,呈微堿性,略受茶皂素濃度及放置時間的影響,但影響甚微。在堿性條件下,茶皂素不很穩定,甙元與有機酸之間的酯鍵斷裂分解成原皂草精醇—A和有機酸,毒性也隨之消失。山田等人的試驗也證實了這一點。至于解毒的真實原因,還有待進一步研究。這種自行降解的特性,對環境保護是有利的。 表4 不同濃度的茶皂素海水溶液放置過程中的pH值變化 Table 4 Changes of the PH values of the sea waters treat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tea saponin during the course of laying up
結 論 1. 對蝦對茶皂素具有較高的耐受力,在不鼓氣的自然條件下,使用安全濃度>10ppm,在有充氣保證溶氧量的前提下,忍耐濃度可達80ppm。 2. 茶皂素對餌料生物——沙蠶也有毒性作用,致死的濃度>3ppm。 3. 茶皂素在微堿性(pH值8左右)海水中會自行降解,濃度在5ppm以內,藥 劑有效時間約2天左右,一般45小時已無魚毒活性作用。 參 考 文 獻 [1]岑豐:世界對蝦產銷現狀,《中國水產》,1990(1):40—41 [2]陳家鑫等譯編:《淺海完全養殖》,農牧漁業部 |